
70年代新加坡,灯红酒绿间,一个酒吧夜总会老板的儿子在顶楼露台上,望着踉跄离场的酒客和残妆未卸的陪酒女郎,心中暗问:“我的人生,也要这样度过吗?”
他是林伟庆,从酒吧夜总会富二代,到28岁创业、36岁财富自由半退休。今年69岁的他,无偿担任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副执行长,投入慈善公益已二十余载。
在华灯初上中长大
1956年出生的林伟庆,是新加坡立国一代的孩子。
他的童年,伴随着父亲一手经营的几家中高档夜总会长大。在那个娱乐不多的年代,酒吧夜总会是仅次于电影院的夜晚场所。上班族、生意人、外地游客……在这里小酌、跳舞、找陪酒女郎倾诉心事。
“在外人眼里,夜总会是个不正经的地方。但其实,大部分人不过是喝两杯、聊聊天。”林伟庆淡淡地说。
身为长子,父亲常带他出入夜总会。十几岁的他,早早熟悉了成人世界的光鲜与落寞——懂得分辨哪支烟最畅销、哪瓶酒最受昂贵,也能听出港台歌手最新的流行曲。对其他孩子而言遥不可及的声色世界,对他而言是寻常。

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林伟庆并未沉迷于声色犬马,反而开始冷静观察:陪酒女郎年轻时光鲜亮丽,但四十岁以后便无人问津;酒客纵然今夜纸醉金迷,梦醒时分,仍是迷茫。
有时候,夜总会打烊后,林伟庆一个人爬到顶楼天台,看着踉跄离开的客人和残妆未卸的陪酒女郎。他在心里轻轻地问自己:“人的一生,难道就是这样过的吗?”
他记得,看见年长的陪酒女郎坐在角落,无人搭理,他在心里疑问:为什么她们不去找别的工作呢?
到了年纪更大一点,他才隐隐意识到,入了这一行,哪里那么容易回头,也悄悄在心中反问,是否能选择不一样的路?
36岁达成财富自由
林伟庆没有像父亲预期的那样,继承酒吧夜总会的生意。他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——创业开旅行社。
20多岁那年,邻居开设的一家旅行社生意红火,林伟庆在那里短暂帮忙了几个月,那是他生平唯一一次 “打工”。
打工时,林伟庆常常看到邻居整齐笔挺、手提一只亮眼的LV公事包,利落地打点生意,他被深深触动。他并非爱慕虚荣,而是被那种人生由自己掌控的感觉吸引了。
于是他下定决心,要打拼出属于自己的舞台。28岁,他创办了旅行社,专攻当时炙手可热的日本游客市场。

鱼尾狮、虎豹别墅、裕廊飞禽公园——这些新加坡地标,伴随着一车车满载欢笑的日本游客,也见证了他事业的蒸蒸日上。
30岁前,他实现了当年的小梦想——买下了心心念念的LV公事包,一个售价1500元的包款,在那个组屋售价仅两三万元的年代,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跃升。
“还有900元的皮鞋,500元的眼镜……”林伟庆笑着细数着珍藏的战利品和当年的意气风发,语气里更多的是回味而非炫耀。那时的他,以为自己已经抵达了功成名就的终点。
后来,随着事业版图扩展到澳洲,林伟庆也移居当地。在悉尼、大堡礁和黄金海岸的分公司,平日无需亲自打理,他偶尔去办公室点个卯,为员工打打气。
生活仿佛按下了慢速播放键,日子惬意得仿佛一场无尽的假期。他笑称,当时自己算是“半退休”了,年仅36岁,生活无忧,想买什么买什么,想去哪里就去哪里。
富足的生活填满了时间,却无法消解心中隐隐升起的虚无感。那种少年时看尽繁华的落寞,竟在多年后悄然回来了。林伟庆开始意识到,财富、闲适,也许并不是人生真正的答案。
财富自由后,他再次叩问,人生的意义。
走入高犯罪率的原住民聚集地
2001年某天,林伟庆在悉尼唐人街办事,偶然瞥见一张表演海报,上面是澳洲慈青演绎的宣传讯息。他因为在新加坡认识很多台湾驻唱歌手,听说过慈济,出于好奇,他打了海报上的电话索取门票。
不久后,一位慈济志工亲自驱车把票送到他手上,还热情地邀请他前去会所了解慈济。他如约观赏了演绎,台上年轻人的动情演绎,让林伟庆感受到,人生还有另一种重量。
不久,他成为慈济志工,开始参与每一次共修和活动。虽然澳洲是个高福利国家,不缺社会济助,但在城市边缘,还有一群被遗忘的人——澳洲原住民(Aborigines)。
慈济人每周都会前往原住民聚集地发放食物与关怀。因为有车,林伟庆常负责载送物资。这些地方与他习惯的世界,天差地远——地上散落着用过的针筒,墙上是随意涂鸦,还有游荡的流浪汉。
这里,被当地人称为“黑区”,鲜少有亚洲人敢靠近。志工穿着慈济制服,结伴而行,才慢慢赢得当地居民的信任。
当时同样旅居澳洲的新加坡志工伍慧丽至今仍记得,与林伟庆并肩行善的景象。她笑着回忆:“我们都是新加坡过去的,带着一点怕。”
不过,危险并不总能避得开。有一次,林伟庆因为没穿制服,开着才买几天的宝马车单独前往发放,结果车窗被砸碎。所幸人没受伤,车上也无财物损失。
林伟庆当下虽然有些心痛,却没有愤愤不平,可能也是意识到,要在行动中付出关怀,就不能只是远远地施与,而是走进别人生命最黑暗的地方,真诚地接纳、陪伴对方。

在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举办的首届SYNC. Festival中,林伟庆与慈济人文青年中心的年轻同仁轻松合影。
重新定义人生重量
2003年,林伟庆回到新加坡定居,也与慈济接轨。当时坐落在牛车水美食街的慈济,职工稀少,资源有限,志工服务却已朝向全岛各个社区深耕。林伟庆积极投入访视、义诊、环保、义卖会等等,发现社会中常被忽略的暗角,更坚信“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”。
他说,从老板到志工,从指挥别人到与人同行,这条路上,他最大的学习,是放下自我。
林伟庆有洁癖,连在外头找座位,都习惯用纸巾擦一遍才安心。起初走入照顾户家里做访视,地上的发丝、角落的杂物,都在他眼中无限放大,太脏太乱的环境甚至会叫他全身起鸡皮疙瘩,只好假装接电话,躲到外头喘口气。
有一次,林伟庆走进一个特别脏乱的家,邻居因为异味而紧闭门窗。他正打算穿鞋而入,照顾户的女儿指着他脚下说:“你没有脱鞋,请脱鞋。”林伟庆愣了一下,立刻脱下鞋子,踏入满地狼藉的客厅。
“那一刻,我才真正懂了。”他说:“对我来说,那是一间脏乱的房子;对他们来说,那是他们的家。”
换位思考,是尊重的起点。他逐渐克服洁癖,学习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准和成见,在与人相处时,学习将“感恩”和“善解”放在是非对错之上。
林伟庆说,自己开公司时,说一不二,业绩为先。后来在慈济的二十多年,培养了因果观和因缘观,每每遇到人事考验,先反躬自省,理直还要气和,务求人事圆融。慈济是慈善组织,更是修行之处,他希望以诚与情,成就每一个有缘人。
林伟庆并非没有碰壁退转的时刻,但每当心生烦恼,他就提醒自己:“我来慈济是为了结好缘,不是为了生烦恼。”
2009年,林伟庆应邀无偿承担行政主任,督导行政工作,2024年升任副执行长,成为慈济志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。今年69岁的他,比36岁半退休时,忙碌得多,但他甘之如饴。
林伟庆最喜欢静静走到静思堂入口旁的菩提树下,仰望着翠绿繁茂的枝叶,被尘劳蒙蔽的心灵仿佛就重新舒展。这棵菩提树,陪伴了无数志工,也见证了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蜕变。
“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,我们呢?”他轻声说道:“还要花上很多生生世世。”
当年在夜总会楼顶仰望夜空、迷惘追问“我是谁”的少年,已从踏实的付出中找到心灵的依靠。
六十年的建设成就今日的新加坡,而林伟庆,也在六十余载的人生,逐渐建就了自己心中的家园。




